安徽省人形机器人产业在整机、关键零部件以及人工智能算法等方面具备一定发展基础,在产业链部分关键环节形成了一定技术积累。截至目前,涉及人形机器人G校院所研发团队11个,产业链企业21家,其中合肥15家,芜湖16家,蚌埠2家,马鞍山1家。
基础理论研究方面。中科大的仿生灵巧手、合工大的仿真系统与实时控制算法、安大的仿生机器人球形关节伺服电机应用基础研究、安工程的人机自然交互与下肢外骨骼机器人等技术成果国内L先。
大脑方面。科大讯飞在国内率先拉通以大模型和具身智能为代表的机器人“大小脑”到“肢体”运动控制的全链路。江淮中心开展基于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的人形机器人“智慧大脑”关键技术研究。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数据空间研究院,自研原子大模型 Atom,在开源平台GitHub上获得超过1.1万星标,创建并运营国内大的Llama开源社区,在“开源中国”专区排名D一。
小脑方面。江淮中心已建立人形机器人“小脑”智能控制平台软硬件框架。中科大在仿生机器人、智能驱动材料方向国内L先。合工大在驱动控制算法方面国内L先。中科深谷、合肥智能机器人研究院相关产品实现产业化。埃夫特正开展机器人低耦合实时操作系统研究,并计划在人形机器人上应用示范。
关键零部件方面。中科深谷、埃夫特的驱动器、控制器,安徽大学、中科深谷、清能德创、清川电气的伺服电机,中科院合肥物质院的柔性力敏传感器、安徽埃力智能的智能力控传感器、合肥海康威视的视觉感知系统、北方微电子的MEMS传感器等已有成熟技术成果或产业化,国轩G科、盟维新能源等具备人形机器人动力电池研发转化能力,中科院合肥物质院结构设计和合肥柔性科天智能柔性皮肤技术国内L先。
虽然我省人形机器人产业在创新资源、产业基础、抢先布局等方面有一定优势,但与北上广深等地相比还有差距,存在创新成果有短板、创新生态未形成、统筹机制未建立等问题
到2027年,围绕“23456”目标体系,初步构建安徽省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和产业生态,形成产业化能力。2:构建两个中心,即合肥市研发制造与应用中心、芜湖市关键零部件生产配套中心;3:建设三大平台,即为人形机器人专设的省级创新平台、融资平台、招引孵化平台;4:打造不少于4种型号有国内代表性的人形机器人整机;5:开发控制器、G功率密度G性能伺服驱动器和伺服电机、一体化关节、轻质灵巧手、电子皮肤等5类优势部组件;6:推出面向制造、应急、商贸物流、医疗健康、家庭服务、文旅服务等六大L域场景的多类型人形机器人产品,形成示范应用。
到2030年,人形机器人产业化进程加速,应用场景更加丰富,相关产品深度融入实体经济,建成国内有重要影响力的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G地。
![]() |
机器人底盘 Disinfection Robot 消毒机器人 讲解机器人 迎宾机器人 移动机器人底盘 商用机器人 智能垃圾站 智能服务机器人 大屏机器人 雾化消毒机器人 紫外线消毒机器人 消毒机器人价格 展厅机器人 服务机器人底盘 核酸采样机器人 机器人代工厂 智能配送机器人 喷雾消毒机器人 图书馆机器人 导引机器人 移动消毒机器人 导诊机器人 迎宾接待机器人 导览机器人 酒店送物机器人 云迹科技润机器人 云迹酒店机器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