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5年,全市城市更新和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城乡人居环境整体改善,现代化城市、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城乡综合承载能力、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城乡建设加快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人民群众G质量生活环境需求初步得到保障。
到2035年,全市城市和乡村建设品质多面提升,城乡人居环境更加美好,城乡发展更加健康、安全、智能、绿色、环保,城乡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宜,自然、经济、社会、人文相融,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基本建成。
D一节 构建区域生态安全屏障
强化山地生态屏障功能。多面保护山区天然林资源,因地制宜实施封山育林和退耕还林还草,优化调整树种结构和林业产业结构,加强森林质量提升和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环境保护恢复
D二节 优化城市空间形态
融入山水自然环境。传承传统理念,尊重地域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营造与自然环境相适宜的城市形态和空间格局。延续城市发展演变的历史肌理,维护山水城格局的连续完整。
第三节 打造魅力功能区和生态休闲空间
建设生态廊道和郊野空间。以生态功能恢复和文化资源融合开发为重点,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和森林、湿地、流域、农田、城市五大生态系统,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实施宿鸭湖湿地生态恢复和修复治理
第四章实施城市更新行动
调整优化城市结构,补齐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提升城市品质,建设宜居、韧性、智能城市,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
驻政〔2022〕49号;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3%以上;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5%以上;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6.5%;G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3.5%
驻政〔2022〕42号;物流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左右,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降至12%以下;新建3-5个大型冷链物流加工拨配基地
驻政〔2022〕40号;现代物流项目数66个;商务服务项目数59个;健康养老项目数7个;文化旅游项目数34个;电子商务项目数5个;科技服务项目数8个
豫政办〔2022〕61号;力争每年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20家;上市公司总数突破200家;重点上市后备企业突破1000家;新三板挂牌企业突破500家
郑州市力争培育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的企业5家,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企业100家,形成8000亿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带动全市10万家企业上云上平台
郑政办〔2022〕58号;贯彻三新战略,开启G质量信用示范城市新征程;实施硬核工程,引L“信用郑州”美好生活新风尚;健全信用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郑政〔2022〕10号;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0%左右;力争每年新增省级以上研发平台100家以上
安政办〔2022〕9号;初步形成监测智能,防治准确,服务G效,管理科学的新时代安阳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体系,显著提升地震灾害风险防治
驻政〔2022〕40号;现代物流项目数66个;商务服务项目数59个;健康养老项目数7个;文化旅游项目数34个;电子商务项目数5个;科技服务项目数8个
安政〔2022〕4号,预计到2025年,年产值达到25亿元;航空产业企业达到70家;安阳民用机场实现年旅客吞吐量35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达到1155吨
洛政〔2022〕25号;共设置17项主要指标,其中5个约束性指标,12个预期性指标;市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机制基本建立;构建四区,四廊,一带,多节点,多网络的格局
周政办〔2022〕21号;建成符合ISO9001标准的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晴雨预报准确率提G到89%以上,暴雨预报准确率提G15%
建成全省教育专网和教育云体系,形成云网融合的信息网络支撑环境,建成省级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完成全省教育专网建设任务;完成全省教育云体系构建任务
豫政〔2021〕52号,现代商贸流通中心和现代供应链中心地位初步确立,流通网络体系明显优化,流通枢纽地位明显提升,流通质量效益明显提G
豫政〔2021〕55号,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3%左右,城镇化率年均增速1.5个百分点左右,5年新增城镇常住人口800万人左右,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未落户常住人口
豫政〔2021〕56号,实现20户以上自然村全部通硬化路,乡镇以上区域和重点行政村5G网络全覆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6%,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