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优化协同创新空间布局。构建以西部(成都)科学城为J核引L的“1+4+N”创新空间布局,打造“成德眉资创新共同体、成渝地区科技创新和协同创新示范区、‘一带一路’创新枢纽”区域协同创新体系。
二是构筑科技创新中心策源承载地。统筹推进西部(成都)科学城、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天府实验室、科创空间等原始创新核心承载建设。
三是优化重点技术L域布局。布局面向未来产业的前沿技术,攻关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技术,发展现代服务业融合支撑技术。
四是优化G能级创新平台布局。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天府实验室等战略科技平台,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产业创新平台,研发设计、创业孵化、成果转移等功能服务平台。
五是提升科技赋能城市治理能力。构建碳中和绿色技术创新体系,优化“智慧蓉城”建设科技服务,增强“健康成都”技术供给,强化乡村振兴科技支撑。
六是培育壮大多元创新主体。强化在蓉G校院所和创新型L军企业重要作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七是激发人才创造活力。深化人才评价与激励改革,实施“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打造G水平人才队伍,培育青年人才后备军,提升各类人才服务保障水平。
附件:关于成都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的通知

成办发〔2022〕23号,G技术制造业营业收入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42%,绿色低碳优势产业规模达到3000亿元以上,万元GDP用水量降低至24立方米
支持市属国有企业与央企等建立100亿元绿色低碳产业基金;支持绿色低碳关键技术攻关;支持碳中和服务业加快发展;支持先进制造业创新发展
智能装备L域规模达到100亿元,智能制造示范项目3-5个,培育2-3家大气污染防治和节能产品生产L域龙头企业,环保产业营收达200亿元
30万吨/年及以上煤矿基本实现综合机械化开采,70%以上的正常生产煤矿达到安全生产标准化二级及以上标准,做到 一矿一策
推进DRG付费方式改革实现实际付费,完善两病门诊用药医保服务包的试点办法,启动安宁疗护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试点
立足雅安市资源优势和工业发展基础,支撑1+4现代工业体系建设,着眼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成都都市圈产业分工协作和产业链重构
宜府办发〔2022〕13号,从科学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完善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保护区综合整治,开展水源保护区生态修复,强化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
川发改能源〔2022〕227号,积J推动水电与风电,太阳能发电协同互补,在负荷中心和新能源基地重点布局抽水蓄能电站 加快新型储能示范推广
立足成都市信息化发展基础和未来前景,采用定性目标+定量指标相结合的方式提出目标体系,设置了数字经济核心产业R&D经费投入增速等14项二级指标
力争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由目前的82%提G至2025年的88%,秸秆综合利用率不低于90%,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从2020年的80.2%增加到85%
成都分类建成1150个幸福美好公园社区,示范创建100个未来公园社,定义幸福美好生活的幸福美好公园社区,构建社区治理共同体
工业园区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2500亿元以上,工业园区规上亩均营业收入年均增长4%;工业园区1+3+3产业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2500亿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