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5年,重庆自贸试验区形成以贸易投资自由便利为重点的G水平开放政策体系和产业体系,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互联互通枢纽、产业发展样板、营商环境标杆。
制度创新实现新突破。自主培育重点制度创新成果累计数量超过120项,在全国复制推广改革经验案例累计数量超过10项,向全市复制推广自主培育的制度创新成果累计数量超过100项。陆上贸易规则、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等个性化探索取得新成效,基本建立与国际先进经贸规则接轨的制度型开放体系。
辐射带动作用实现新提升。示范引L作用不断增强,重庆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建设数量超过15个。物流枢纽功能进一步提升,2025年中欧班列(渝新欧)运行3000列,国际客货运航线数量达到115条。川渝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建设成效明显,开放平台协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内陆开放战略G地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新基地基本建成。
开放型经济呈现新成果。新增市场主体累计数量超过10万户,货物进出口总额超过6300亿元,“十四五”期间外商直接投资(FDI)累计达到55亿美元左右。G技术产业营业收入占全市比重超过50%,基本建立开放型产业体系。
到2035年,重庆自贸试验区多面建成改革开放新G地,成为西部地区G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J。产业相融、市场相通、创新相促、规则相联的水平大幅提G,接近国际先进自由贸易港标准。集聚资源要素能力大幅增强,成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开放格局的核心载体和平台。
附件:关于印发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渝府发〔2022〕30号;轨道上的都市区,1小时通勤圈建设取得关键进展;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8%以上;保障全市用电量1600亿千瓦时
渝府办〔2022〕21号;推动实现使用存量楼宇面积200万平方米,新增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上万家,新增从业人员20万人,新增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业务收入1000亿元
渝府发〔2022〕37号;重庆主城都市区中心城区和紧密联系的周边城市共同组成,共重庆21个区和四川省广安市;着力打造重庆都市圈北部副中心
渝北府办〔2022〕25号,打造元宇宙先导试验区和元宇宙生态产业园,实施6个一工程,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优化元宇宙产业布局
严格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控制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主动适应气候变化;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创新,推进气候友好型技术创新成果转化;
渝府办发〔2022〕40号,新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40万套(间),人才住房5万套,实施棚户区改造约10万户,实施智慧小区建设项目600个
渝府发〔2022〕3号,紧扣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一区两群协调发展,突出四个面向战略导向,着力打造战略科技G地
渝府办发〔2022〕35号,到2025年,全市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更为完善,全市外贸新业态新模式进出口规模突破1000亿元
渝府办发〔2022〕41号,G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0件,每亿元研发投入G价值发明专利产出达到16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登记金额突破130亿元
渝府办发〔2022〕52号,实施出色学校和出色专业建设计划,建设一批出色技工学校和专业,到2025年中职应届毕业生升入G等院校比例达到60%
渝商务发〔2022〕11号,以县乡村商业网络体系和农村物流配送三点一线为建设重点,以消费品下行和农产品上行为主线,提质布局县域商业网点
制定了18个量化指标;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800平方米;国家4A级以上旅游景区数量180个;市级以上旅游度假区数量35个;等级景区智慧化率达到100%
渝卫发〔2021〕52号,规划共分为发展基础,发展思路,主要任务,保障措施四个部分;打造成为国内重要的智慧医疗标杆城市
渝府发〔2021〕42号,城市大数据资源中心多面建成,重庆市数据图谱与城市信息模型基本建成,数据共享开放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重庆市将投资50多亿元,用于推动38个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所有投资和项目建设将在十四五期间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