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5年底,上海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稳居全国前列,增加值力争达到3万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大于60%,产业集聚度和显示度明显提G,G潜力数字新兴企业加快成长,G水平数字消费能级不断跃升,若干G价值数字产业新赛道布局基本形成,国际数字之都形成基本框架体系。
数字经济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左右,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比例达到80%左右,数字经济新动能和经济贡献度跃上新台阶。
数字经济企业活跃度显著提G。引进和培育100家以上数字经济L军企业和G成长性企业,每年新增1万家以上数字经济新兴企业主体,一批G价值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多元市场主体创新活力不断增强。
数字新赛道新动能持续壮大。在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重点L域集中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在智能网联汽车、可穿戴设备、智能机器人等方面培育一批重磅产品,数字技术创新和数字产品供给能力显著提升。
数据要素市场体系基本建立。全市统一的数据资源体系基本建成,数据交易所等要素市场建设成效显现,数据确权、定价、交易有序开展,利用数据资源推动研发、生产、流通、服务、消费全价值链协同的格局初步形成。
附件:关于印发《上海市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吉府发〔2022〕12 号;数字基础设施投资规模累计完成300 亿元;电子信息首位产业营收突破 4000 亿元;上云企业超过1万家,网络零售额突破 200 亿元
G府〔2022〕27号;办证时间从原来的30分钟压缩到快10分钟;粤政易注册数已达9932人;粤商通市场主体注册数为66461家;企业开办全流程平均时间为0.09个工作日
实数字基础设施,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加强数字技术创新,推动数字经济产业集聚,丰富数字化应用场景,深化国内国际开放合作,强化支撑保障体系
粤工信数字产业函〔2022〕26号;聚焦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建设;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流程分为产前-产中-产后三大环节;逐步培育数字乡村新业态
恩府〔2022〕55号;多面实现G频依申请事项四办率100%;企业登记多面实现无纸化,零见面,不跑腿;打造数字乡村建设亮点;实现社会治理科学化
构建城市数字经济和数字化发展新体系,制定实施12345数字化转型推进策略,主攻数字产业化 数字化治理和数据要素化,构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基础设施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超过500亿元;以达州G新区为核心承载区协同联动区的9大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区基本建成运营,数字化转型示范试点超过 30 个
5G基站建设总量超过15000个,5G用户普及率达到60%以上,IPv6规模部署,移动网络IPv6流量占比超过70%,千兆光网家庭覆盖率超过200%,移动物联网终端用户数超过350万个
梧政办发〔2022〕59号;部署新型基础设施;打造城市数智中枢感知城市生命体征;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提G政府行政效能;壮大数字经济促进产业提质增效
深化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全方位融合,全链条改造;深入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加快实现数字政府“整体智治;构建惠民便民的数字社会方面
国发〔2022〕14号;强化经济运行大数据监测分析;运用数字技术支撑构建新型监管机制;推动社会治理模式从单向管理转向双向互动;优化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功能
每万人拥有5G基站数超30个,城市大数据中心折合标准机架超2.6万个,时空信息平台应用数量超200个,重要建筑水务工程项目BIM模型导入率达100%
宝政办发〔2022〕39号;宝鸡市数字政府建设在技术架构上形成了四横两纵的技术架构,打造一个云数据中心,一套标准体系,四个支撑平台,七大建设行动1147体系
赣府发〔2022〕11号;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达到10%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规模迈上万亿台阶;VR产业规模达到1500亿元;物联网产业规模达到2500亿元
鼓励L军企业建立自主可控区块链关键技术产业化平台(开源社区);支持建设省级区块链产业园;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普及率达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