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5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和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持续下降,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G,重污染天气、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防控,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持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蔚然成风,生态文明建设迈出新步伐。展望2035年,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基本建成,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多面提升,美丽内江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内江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指标体系,由环境治理、应对气候变化、环境风险防控及生态保护四个方面共20个指标构成。
主要指标包括:
1.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不低于91.1%;
2.细颗粒物(PM2.5)年平均浓度不超过30.7微克/立方米
3.重污染天数比率基本消除;
4.国省考断面达到或优于Ⅲ类水体比例不低于91.7%;
5.地表水质量劣V类水体比例为0;
6.生态保护红线占国土面积比例不减少、功能不降低、性质不改变。
附件:关于印发《内江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

川府发〔2022〕13号,明确四大主要目标,分别是开发保护更加协调,生态系统更加稳定,资源利用更加G效,保障支撑更加有力;提出六大重点任务
眉府发〔2022〕12号,从政策制度上强化对知识产权转化应用的引导和激励,将更多创新型企业和创新人才留在眉山,使知识产权成果落实落地
优化协同创新空间布局;构筑科技创新中心策源承载地;优化重点技术L域布局;优化G能级创新平台布局;培育壮大多元创新主体;激发人才创造活力
成办发〔2022〕23号,G技术制造业营业收入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42%,绿色低碳优势产业规模达到3000亿元以上,万元GDP用水量降低至24立方米
支持市属国有企业与央企等建立100亿元绿色低碳产业基金;支持绿色低碳关键技术攻关;支持碳中和服务业加快发展;支持先进制造业创新发展
智能装备L域规模达到100亿元,智能制造示范项目3-5个,培育2-3家大气污染防治和节能产品生产L域龙头企业,环保产业营收达200亿元
30万吨/年及以上煤矿基本实现综合机械化开采,70%以上的正常生产煤矿达到安全生产标准化二级及以上标准,做到 一矿一策
推进DRG付费方式改革实现实际付费,完善两病门诊用药医保服务包的试点办法,启动安宁疗护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试点
立足雅安市资源优势和工业发展基础,支撑1+4现代工业体系建设,着眼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成都都市圈产业分工协作和产业链重构
宜府办发〔2022〕13号,从科学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完善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保护区综合整治,开展水源保护区生态修复,强化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
川发改能源〔2022〕227号,积J推动水电与风电,太阳能发电协同互补,在负荷中心和新能源基地重点布局抽水蓄能电站 加快新型储能示范推广
立足成都市信息化发展基础和未来前景,采用定性目标+定量指标相结合的方式提出目标体系,设置了数字经济核心产业R&D经费投入增速等14项二级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