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腿式机器人的发明是受到生物学上的启发,所以检验一下生物学上成功的 有腿系统是有益的。许多不同的腿的构造已经在各种各样的生物体中成功地存在 (图2.6)。大型动物,如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有4条腿,而昆虫有6条腿或更多。某 些哺乳动物,仅靠2条腿行走的能力已经很出色。尤其是人类,平衡能力已经进展到 甚至可用单腿进行跳跃的水平①。这种异常的机动性是以很高代价得来的:为保持平 衡而使用更复杂的主动控制 。
相反,3条腿的动物假定它能保证其重心处在地面接触的三脚区内,它就能够展 示静止、稳定的姿态。如3条腿的凳子所展现那样,静止稳定性意味着不需要运动而 保持平衡。在没有倾覆力时,稍微偏离稳定(比如轻轻推凳子)会被动地予以校正而 趋向稳定的姿态。 但是为了行走,机器人需要能够抬腿。为了能达到静态行走,机器人至少要有4 条腿,一次移动一个。而对于6条腿的情况,就有可能设计出一种步态,按此,腿的静 态稳定三脚区总是与地面接触(图2.9)。
昆虫和蜘蛛一出生立即能行走。对它们来说,行走时的平衡问题比较简单。哺 乳动物有4条腿,能够静态行走,然而由于重心高,会比爬行动物行走稳定性要差。 例如,幼鹿在它们能行走之前要花几分钟来尝试站走来,然后又要花好几分钟学习行 走而不摔倒。人类有两条腿,由于他们脚大,也可以静态地稳定站立。幼儿需要几个 月才能站立和行走,甚至需要更长时间来学习跳跃、跑步和单腿站立。
在各单腿的复杂性中,也存在种类繁多的潜力。再者,生物世界提供了丰富的处 于两个极端的例子。例如,毛虫利用液压,通过构建体腔和增加压力使各腿伸展,而 且通过释放液压使各腿纵向地回收,然后刺激单个可拉伸的肌肉,牵引腿靠向身体。 各条腿只有1个自由度,它沿着腿纵向地定方向。前向运动依赖于体内的液压,它能 伸张两腿间的距离。所以,毛虫的腿在机械上来看很简单,即利用Z少数目的外表肌 肉,完成了复杂的整体运动。
在另一极端,连同脚趾的深层刺激,人腿有7个以上的主自由度,15个以上的肌 肉群,激励8个复杂的关节。
在腿式移动机器人情况下,通常要求至少2个自由度,通过提起腿和将腿摆动向 前,使腿向前运动。更普通的是对更复杂的移动,如图2.6所示,附加了第3个自由 度。在创造两足行走机器人中,Z新产品已在踝关节处增加了第4个自由度。通过 刺激脚底板的姿态,足踝能使机器人移动地面接触的合成力向量。
总之,增加机器人腿的自由度提高了机器人的机动性,既扩大了机器人能行走的 地形范围,又增强了机器人以各种步态行走的能力。当然,附加关节和激励器的主要缺点是带来动力、控制和质量方面的问题。附加的激励器需要能量和控制,它们也把 质量加到腿上,从而进一步增加了对现有激励器的功率和负载的要求。
对于多腿移动机器人,存在运动时腿的协调或步态控制问题。可能的步态数目 依赖于腿的数目[52]。对单条腿而言,步态是抬起与放下事件的序列。对一个有 k 条 腿的移动机器人,步行机器可能事件的总数N 为
N=(2k-1)! (2.1)
对于2条腿的步行器,k=2 腿,可能事件的总数N 为
N=(2k—1)!=3!=3·2·1=6 (2.2)
6个不同事件序列如下(它们也可以被组合成更为复杂的序列):
1.2腿下—右下/左上—2腿下;
2.2腿下—右腿上/左腿下—2腿下;
3.2腿下—2腿上—2腿下;
4. 右腿下/左腿上 — 右腿上/左腿下一右腿下/左腿上;
5. 右腿下/左腿上 — 2腿上 — 右腿下/左腿上;
6. 右腿上/左腿下 — 2腿上一右腿上/左腿下。
![]() |
机器人底盘 Disinfection Robot 消毒机器人 讲解机器人 迎宾机器人 移动机器人底盘 商用机器人 智能垃圾站 智能服务机器人 大屏机器人 雾化消毒机器人 展厅机器人 服务机器人底盘 具身智能教育机器人 智能配送机器人 导览机器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