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5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保持优良,生态服务功能保持稳定,主要生态环境指标保持全国前列、全省L先,生态竞争力显著增强,新安江—千岛湖生态保护补偿试验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减污降碳工作有效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基本形成,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初步实现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打造山水人文之城。
到2035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L先,绿色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蔚然成风,实现碳达峰目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设进一步深化,基本实现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全域美丽大花园和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新典范。
环境质量改善方面,到2025年,PM2.5年均浓度不超过19微克/立方米,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8%,地表水、出境断面稳定达标。河湖水生态系统功能逐步恢复,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主要污染物减排量完成省下达目标。
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全市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完成省政府目标考核任务。
环境风险防控方面,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3%以上,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有效保障,放射源辐射事故有效预防。
生态安全维护方面,生态保护红线占国土空间面积不减少、森林覆盖率保持全国前列,生态质量总体稳中向好。
附件:关于印发《黄山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
从农业、农村、农民三方面入手,着力解决农业污染源治理和可循环利用,提G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G环境质量,提G农民环保意识,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金政办发〔2022〕17号;绿色转型成效更加显著;环境污染防治取得明显成效;生态系统功能稳步提升;环境安全取得有效保障;环境治理效能明显增强
鸡政规〔2022〕7号;实施3321工程:做好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实施中国石墨之都和生态宜居之城两大战略
PM2.5浓度稳定达到或优于世界卫生组织D二阶段目标,近岸海域水质总体优良,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明显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显著提升
环境质量监测点位覆盖全部区县和大型工业园区,挥发性有机物(VOCs)自动监测实现地级以上城市全覆盖;立体化、智能化技术装备能力不断提升,监测、监控、执法融合联动、协同增效
空气质量达到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3%,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达到33μg/m3,地表水省考及以上断面优Ⅲ比例达到100%,水质基本达到地表Ⅲ类水标准
构建监测体系新格局,保障基础监测工作,推进监测创新发展,提升应急监测能力,强化质量监督管理,推进数据智慧应用,加强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辅助决策应用
白山政办发〔2022〕15号;实现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 98%左右,PM2.5 年均浓度控制在 25μg/m3 以下,达到或优于Ⅲ类水体比例保持 100%
安政〔2022〕17号;构建以安阳市及县市城区为主体的安阳市中心城区生态功能提升核心及辐射区;构建安阳市一核,三区,多廊道,多节点生态保护格局
清府〔2022〕28号;鼓励建设与化石能源配套的电采暖储热等调节设施;提G清洁能源比重;推广电能替代实现企业终端用能的清洁化转型
安政〔2022〕18号;用水总量控制在16.12亿立方米以内,万元GDP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14.8%,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6%,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G到0.658
宜政秘〔2022〕16 号;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实现PM2.5与O3污染双减;2025年底前玻璃 行业完成超低排放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