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应急管理的组织架构和岗位配备更趋完备,部门职能边界更加清晰,工作体制、协同机制更加合理,法规制度、标准规范体系多面建立,全省应急管理体系更加健全。
2.应急管理事业基础更加坚实。应急管理的人员队伍、工作条件、物资装备、待遇保障等明显改善,履职能力、工作效能多面提升。县J以上应急管理机构工作条件达标率达到80%;应急管理主要业务信息化覆盖率达到90%;县J以上应急管理机构专业人才占比超过60%,其中,新增人员专业人才占比不低于70%。
3.灾害事故抵御韧性显著增强。全省风险分J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多灾种的综合监测、风险识别、预警预报能力显著提升,城乡基础设施防灾能力、重点行业L域安全生产水平大幅提升,重大风险化解与综合监管能力显著增强。灾害事故信息上报及时准确;灾害事故信息发布公众覆盖率达到92%以上。
附件:关于印发 吉林省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吉政数综合 〔2021〕8号,持续提升吉林祥云大数据平台服务能力,构建高效互通的政务外网支撑体系,推动建设区域大数据中心
实施长白山人才工程,重点引进培养1000名杰出人才,建立高端产业人才特区,推动重点产业领域结成人才联盟,打造东北亚区域科技人才汇聚高地
加快建设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全面融入新发展格局,突出长春国际汽车城龙头支撑,做优做强先进制造业,突出长春国际影都带动引领,全面提升文旅创意产业
建设扶余经济开发区,谋划双(城)扶(余)经济合作区、陶五菜松(扶余陶赖昭镇、榆树五棵树镇、德惠菜园子镇、德惠松花江镇)产业集聚区
推进形成一环二轴四射七联络交通网络,推进四平机场、四平环城公路、四平至通化快速铁路等重点工程建设,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突出重大基础设施网络类项目
苏政办发〔2022〕28号,2022年力争支持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贷款余额超过5000亿元,全省涉农贷款发放余额突破5万亿元
苏政办发〔2022〕26号,制定印发苏服码主标识建设标准规范,与电子社保卡互通;完成苏康码扩容至20万QPS务基础上,建起涉疫数据专题库
苏政办发〔2022〕27号,实施园区数字化提档升级工程;实施农场数字化标杆建设工程;加强农业产能数字化监测评价,高标准农田上图入库
通政办发〔2022〕39号,对实际运营的出租车给予每辆1000元的一次性补助,每张床位补贴1000元的标准发放一次性纾困补贴,加大贷款投放力度
南通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力争达到13.5%,新一代信息技术带动相关产业规模突破3000亿元,两化融合指数达到70分以上
通政办发〔2022〕44号,到2025年,全市粮食加工业年总产值稳定在360亿元以上,年粮食购销总量维持在2000万吨以上,全市粮食仓储能力达到330万吨
支持市属国有企业与央企等建立100亿元绿色低碳产业基金;支持绿色低碳关键技术攻关;支持碳中和服务业加快发展;支持先进制造业创新发展
成办发〔2022〕23号,高技术制造业营业收入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42%,绿色低碳优势产业规模达到3000亿元以上,万元GDP用水量降低至24立方米
安委〔2022〕7号,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生产安全事故总量持续下降,危险化学品,矿山,消防,交通运输,建筑施工等重点领域重特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
安委〔2022〕2号,现代化消防治理水平显著提升;中国特色消防救援力量体系基本构建;全灾种救援能力全面提升;科技引领支撑作用更加凸显
应急〔2022〕34号,健全优化应急管理标准体系,快推进急需短缺和重要标准制修订,强化标准宣贯实施和监督管理,加强标准化基础保障工作
咸民政发[2022]6号,养老床位总数达到3万张以上,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60%,社区日间照料设施覆盖率100%,设施达标率100%
要求对服务涉疫情区白名单以外的外卖配送人员,实行每2天1次核酸检测,隔日1次抗原检测;对服务非涉疫情区的外卖配送人员每5天1次核酸检测
苏政办发〔2022〕28号,2022年力争支持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贷款余额超过5000亿元,全省涉农贷款发放余额突破5万亿元
苏政办发〔2022〕26号,制定印发苏服码主标识建设标准规范,与电子社保卡互通;完成苏康码扩容至20万QPS务基础上,建起涉疫数据专题库
苏政办发〔2022〕27号,实施园区数字化提档升级工程;实施农场数字化标杆建设工程;加强农业产能数字化监测评价,高标准农田上图入库
通政办发〔2022〕39号,对实际运营的出租车给予每辆1000元的一次性补助,每张床位补贴1000元的标准发放一次性纾困补贴,加大贷款投放力度
南通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力争达到13.5%,新一代信息技术带动相关产业规模突破3000亿元,两化融合指数达到70分以上
通政办发〔2022〕44号,到2025年,全市粮食加工业年总产值稳定在360亿元以上,年粮食购销总量维持在2000万吨以上,全市粮食仓储能力达到330万吨
支持市属国有企业与央企等建立100亿元绿色低碳产业基金;支持绿色低碳关键技术攻关;支持碳中和服务业加快发展;支持先进制造业创新发展
成办发〔2022〕23号,高技术制造业营业收入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42%,绿色低碳优势产业规模达到3000亿元以上,万元GDP用水量降低至24立方米
安委〔2022〕7号,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生产安全事故总量持续下降,危险化学品,矿山,消防,交通运输,建筑施工等重点领域重特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
安委〔2022〕2号,现代化消防治理水平显著提升;中国特色消防救援力量体系基本构建;全灾种救援能力全面提升;科技引领支撑作用更加凸显
应急〔2022〕34号,健全优化应急管理标准体系,快推进急需短缺和重要标准制修订,强化标准宣贯实施和监督管理,加强标准化基础保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