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抢抓智能机器人赛道的战略机遇,构筑G技术、G成长、 大体量的产业新支柱,打造智能机器人创新成果转化示范区、 先进制造集聚区和集成应用引领区,推动东莞成为具有影 响力的智能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新G地,按照《广东省建设现 代化产业体系 2025 年行动计划》、《关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赋能 制造业G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东府〔2025〕1 号)等文件精 神,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工作目标
到 2027 年,在核心零部件、多模态感知技术、运动控制技 术、灵巧操作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建成一批研究创新平台。 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相关企业达 1000 家 以上,形成 120 家以上“单项G军”、专精特新企业出色企业梯 队,集群相关产业营收突破 1000 亿元。建成不少于 3 个智能机 器人主题产业集聚区。产业生态持续优化,遴选发布不少于 50 个智能机器人典型应用场景,建成一批智能机器人应用示范工 厂。
二、主攻方向
一是巩固工业机器人优势。坚定不移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先进制造,大力拓展智能机器人在工业生产方面应用,不断壮大 工业机器人产业规模。 二是补齐前端创新能力短板。 推动重要 研发机构和龙头企业组建智能机器人创新联合体,强化核心关 键技术攻关。三是强化整机制造牵引示范。重点培育一批有影 响力的机器人本体制造龙头企业,支持其扩大生产规模,提升 品牌知名度,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四是打造完备G效供应链。 依托雄厚电子信息和机械装备产业集群优势, 聚焦智能机器人 相关各类零部件,抢先推动一批重要基础产品产业化突破,储 备大规模生产具身智能机器人的制造能力。五是拓展场景应用 空间。适应G品质生活需要,引导各类人机交互智能产品、个 人消费机器人等创新产品推广应用。面向公共治理和服务领域, 推动特种机器人在特种行业领域的普及化应用。
三、重点任务
(一)实施技术创新工程
1. 实施重点研发项目攻关。综合用好重点领域研发项目、 “揭榜挂帅”研发项目和产业化绩效奖励等市重大科技项目, 支 持企业开展机器人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人形机器人“大脑 和小脑”、机器视觉、人机协作、自主决策为主攻方向,重点突 破复杂动态场景感知、实时准确定位、自适应智能导航等共性 技术,提升智能机器人控制、传感和协作性能。引导东莞龙头制造企业,发挥其应用场景与资金优势,联合重点G校、科研 院所和专业机构建立机器人领域创新联合体。
2.发挥台(套)专项引导作用。编制机器人领域的台 (套)重点技术装备指导 目录,明确智能机器人、关键零部件 等具体细分领域的支持方向, 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聚焦智 能机器人G端和前沿产品领域,开展台(套)设备研制。
专栏 1 核心技术提升 |
二、人形机器人关键技术 |
(二)实施核心制造工程
3. 强化零部件制造。聚焦传统工业机器人的减速器、控制 器和伺服电机, 新兴具身智能机器人的视、听、力、嗅等G精度专用传感器、G功率密度执行器、G爆发移动和G精度作业 需求,完善生产工艺和提升精密制造能力。结合新能源产品发 展趋势,开发制造适用于人形机器人特点的G能效专用动力组 件。
4. 突破“肢体”制造。用好现有机器人技术基础,系统部署 “机器肢”关键技术群,打造仿人机械臂、灵巧手和腿足,突破 轻量化与刚柔耦合设计、全身协调运动控制、手臂动态抓取灵 巧作业等技术。攻关“机器体”关键技术群, 突破轻量化骨骼、 G强度本体结构、G精度传感等技术,研发G集成、长续航的 机器人动力单元与能源管理技术。
5. 拓展整机制造。打造基础版整机,构筑通用整机平台, 支持后续个性化功能开发。面向不同应用场景需求,开发低成 本交互型、G精度型以及J端环境下G可靠型等机器人整机产 品。强化机器人整机的批量化生产制造能力,持续提升整机产 品的质量和可靠性。
6.提升制造配套水平。推动建设机器人配套加工中心、共 享工厂,形成快速响应企业需求的精密加工、批量制造服务能 力,全方位提升产业配套服务水平。
(三)实施平台升J工程
7. 建设一批机器人创新平台。支持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 院、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 百度智能云(东莞)AI 人工 智能产业基地、 新一代人工智能研究院等研究机构聚焦智能机器人关键共性技术,创建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创新平台。
8. 打造机器人创业孵化平台。鼓励建设众创空间、专业孵 化器、加速器、技术创新联盟等多元化孵化载体,为初创机器 人企业提供从创意萌发到产品研发、市场推广的全生命周期支 持,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
9. 建设机器人综合测试平台。重点推动广东省智能机器人 研究院等单位在松山湖等地规划建设各类型机器人综合测试场 地。围绕水上、水下、陆地、水陆两栖、低空等领域,建设一 批智能无人终端测试场。
10. 建设机器人中试平台。鼓励支持东莞市智能制造中试 联盟发展,全力支持企业联合G校院所、科研机构、行业协会 等主体,共同建设人形机器人和无人自主技术等领域的中试验 证平台。不断加强平台的软硬耦合适配程度,为技术成果提供 全方位中试熟化、工程开发、工艺改进等服务, 加速产业化应 用进程。
11. 完善成果转化平台。大力培育机器人科技成果转化专业 服务机构,整合各类资源,优化转化流程,促进科技成果从实 验室走向市场,加速机器人创新技术落地生根。
12. 规划建设机器人主题园区。在松山湖、大岭山、南城、 谢岗、滨海湾、洪梅、虎门、寮步等地规划建设一批机器人主 题产业园。通过打造一批G品质、快供给出色产业空间,吸引 集聚国内外出色机器人企业,承载转化重大产业化项目。
专栏2 重点平台建设 |
研究和产业需求的关键环节,建设智能机器人人工智能产业应用基地。 |
专栏 3 智能机器人重点园区建设 |
发配套楼。固G科技园重点打造智能机器人产业化基地,建设云平台数 据中心、智能楼宇开发平台、自动化装备产业平台等,为智能机器人企 业提供核心技术和服务。 |
(四)实施企业培育工程
13. 培育行业领军企业。 以培育机器人D尖整机制造商、 关键核心零部件制造商和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为目标,支持骨 干企业做大做强,打造一批具有竞争力的领军型企业。
14. 壮大细分领域出色企业群。加大对机器人出色企业的 培育力度,瞄准机器人核心产业链,挖掘培育一批细分领域优 势突出、潜在竞争力较强的G成长性企业,打造一批专精特新 企业、制造业单项G军企业、d角兽企业,形成出色企业梯度 培育体系。支持骨干企业将智能机器人系统集成业务d立运营, 提升机器人系统集成应用水平,培育一批系统集成应用企业。
15. 强化产业链协同。强化智能机器人“链长制”工作机制, 精心遴选具有核心引领作用的“链主”企业, 并建立机器人产业 链关键企业清单。借助“链长+链条关键企业”模式,利用东莞成 熟的加工制造能力,降低供应链成本。定期组织“链长+链条企 业”开展技术研讨和交流对接,共同开发适配的机器人产品和解 决方案,有效促进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创新发展。
16. 加强企业服务。依托企业服务专员工作机制,重点针 对机器人企业,建立收集诉求、解决问题“一站式”跟踪服务体 系。完善服务专员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与政府热线 12345、企莞家、企业直通车等涉企反馈通道的信息共享, 推动智能机器 人企业问题诉求分类G效闭环管理。
(五)实施应用示范工程
17. 建立机器人多元应用对接机制。建立跨部门应用场景 拓展协调机制,实施“智能机器人+”行动,面向制造、文旅、市 政、医疗、应急、消防救援、 巡检、物流、教育、城市管理、 家庭服务等领域,建立应用场景征集机制,制定并发布场景应 用需求清单。定期组织机器人企业与行业应用单位开展供需对 接,建立结对攻关、试用激励机制,促进产品迭代熟化。
18. 深化工业领域机器人应用。落实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多 部委的《“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深化机器人在电子信 息制造业、电气机械与设备制造业领域的集成应用,鼓励工业 机器人企业积J参与智能工厂、智能车间等项目建设。
19. 建设机器人标杆工厂。按照工业机器人大规模定制、 产品全生命周期、一体化供应链等模式,支持建设“机器人生产 机器人”标杆工厂,拓展机器人应用深度和广度。
20. 创建机器人展示和体验中心。在松山湖、南城等镇街 (园区)建立机器人展示中心,集中展示智能机器人研发成果、 创新产品及行业应用案例,促进技术交流与合作,提升东莞智 能机器人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鼓励各行业企事业单位, 聚 焦未来工厂、智慧园区、特色小镇、文旅景区、数字街区等,主动开放应用场景,结合场景特色联合机器人厂商开发应用产 品,打造人形机器人应用的“样板间”“体验中心”。
21. 开放汽车机器人及无人驾驶应用。 为无人清扫车、无 人物流车等类型汽车机器人提供测试环境,在热门旅游景区、 城市公园等场所开通无人小巴观光线路和无人驾驶小汽车服 务,为市民提供安全、便捷、G效的出行服务和新颖、d特的 观光体验。
22. G水平办好机器人主题活动。通过广东智博会等重要 展会平台,展示东莞智能机器人产业的Z新成果和技术实力, 吸引国内外出色企业和人才关注,推动产业交流与合作。
专栏 4 应用场景示范工程 |
床决策支持、疾病监测与健康管理等场景的深度应用,提升医疗卫生服 务质量和效率。加快智慧医院建设,推动手术机器人等创新产品的示范 应用。 |
(六)实施招商引智工程
23. 开展准确招商。 聚焦精密减速器、G性能伺服电机等 关键零部件制造和机器人 AI 芯片、具身智能基座及垂直领域大 模型等应用领域,制定智能机器人产业招商图谱,推动市属国 企联合头部创投机构,加大机器人领域的产业投资基金支持力 度,准确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重大项目和G端创新资源。
24. 强化人才引育。 收集完善G校、科研机构及行业内G 端人才信息,结合东莞市培育认定“优秀工程师”活动,在全市 范围内寻找一批攻克机器人领域“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或掌握 先进基础工艺的优秀工程师。对企业引进符合条件的G端机器 人人才, 可直接落户我市,同时享受子女入学、医疗保障、住 房保障等政策优惠。整合香港城市大学(东莞)、东莞理工学院 等G校资源,鼓励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企业与G等院校、科研院 所等建设一批机器人实训基地,开展产教融合课程及项目实战, 共同培养跨学科复合型和工程型人才。
四、保障措施
加强统筹协调, 组建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人工智能与机 器人产业创新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加强部门协同和市镇联动, 统筹全市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加强政策指引, 把机器人产业 作为重点, 纳入我市“十五五”规划,研究出台机器人产业发展 专项支持政策。加强要素支持, 建设一批智能算力项目,打造 超智协同、异构融合、训推一体、普惠泛在的可持续算力供给 体系。发挥财政自资金撬动和国资投资引领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投向产业链关键环节,构建多元化融资体系。在空间资源、 能耗指标、排放指标、人才招引、教育学位、融资贷款等资源 要素,以及政府性评奖评优、试点示范项目申报、财政奖补等 方面对智能机器人出色企业给予支持。深度参与区域融合,推 动东莞与广州、深圳等地形成互补,促进产品流通和市场拓展, 吸引广深出色资源流入东莞,推动实现大湾区机器人领域科技 共享、产业协同和服务共融。
资料获取 | |
新闻资讯 | |
== 解决方案 == | |
== 机器人推荐 == | |
![]() 服务机器人(迎宾、讲解、导诊...) |
|
![]() 智能消毒机器人 |
|
![]() 机器人底盘 |
![]() |